实盘配资公司查询因为他们的封地旁边也有大河
资治通鉴里藏着大道理:权力没管好,组织咋就散了?看看三家分晋就懂了 要说历史上因为权力没管好把组织搞散架的典型,那必须得提 “三家分晋” 这事儿。《资治通鉴》一开篇就讲它,可见这教训有多深刻。今天咱就掰开揉碎了聊聊,为啥晋国这么大个家,最后会被韩、赵、魏三家大夫给分了,这背后藏着的权力门道,对咱现代人不管是上班还是管事儿,都太有用了。
先说说晋国一开始多牛。春秋时期,晋国那可是霸主级别的存在,地盘大、兵力强,周天子都得让它三分。可就这么个大家庭,咋就一步步被家臣给掏空了呢?这还得从晋国的 “六卿制度” 说起。早年晋国国君为了削弱自家亲戚的势力,就重用外面的能人当卿大夫,让他们掌握兵权和政权。一开始还行,这些卿大夫干活卖力,把晋国打理得井井有条。可时间一长,问题就来了 —— 这些卿大夫手里的权力越来越大,大到啥程度?国君说话都不好使了。
就像公司里几个部门经理权力太大,CEO 说的话他们想听就听,不想听就当耳旁风。晋国当时有六家最牛的卿大夫,分别是智氏、赵氏、韩氏、魏氏、范氏和中行氏。这六家就跟六个强势部门似的,不光管着自己的地盘,还互相抢资源、斗心眼。后来范氏和中行氏先被其他四家联手搞垮了,就剩下智、赵、韩、魏四家。其中智氏的老大智伯瑶最嚣张,觉得自己家实力最强,就想把其他三家吞了。
展开剩余64%智伯瑶这人性子特傲,贪心还重。他先找韩氏和魏氏要地盘,韩康子和魏桓子心里一百个不愿意,但怕被智伯瑶收拾,只好捏着鼻子给了。可轮到赵氏的赵襄子,人家硬气:“想要我的地?门儿都没有!” 智伯瑶立马火了,拉着韩、魏两家就去打赵氏,把赵氏的根据地晋阳围了个水泄不通。
要说赵襄子也真能扛,晋阳被围了三年,城里粮食都快吃完了,老百姓还是跟着他死守。智伯瑶急了,想出个损招 —— 把晋水引过来灌城。眼看着晋阳城里都能划船了,智伯瑶得意洋洋地跟韩康子和魏桓子炫耀:“你看,水这东西多厉害,能把一个国家给淹了!” 这话可把韩、魏两家吓出一身冷汗,因为他们的封地旁边也有大河,谁知道智伯瑶以后会不会用这招对付自己?
这时候赵襄子看出门道了,派手下张孟谈偷偷出城,找到韩、魏两家说:“咱可不能跟着智伯瑶一条道走到黑啊!他今天能淹我,明天就能淹你们,不如咱哥仨联手反了他!” 韩、魏两家本来就心里打鼓,被这么一点拨,当场就拍板了。
到了约定的日子,三家趁着夜色,偷偷把河堤扒了个口子,让水反过来灌智伯瑶的军营。智家军被淹得晕头转向,韩、赵、魏三家趁机杀过去,把智伯瑶给砍了,还把智氏的地盘给分了。这还不算完,后来三家干脆把晋国国君晾在一边,把晋国的土地全分光了,最后连周天子都没办法,只好承认他们是诸侯,这就是历史上的 “三家分晋”。
你说这事儿怪谁?表面看是智伯瑶太贪心,但根子上是晋国国君没管好权力。就像一个公司老板,把核心业务全交给几个部门经理,自己当甩手掌柜,时间长了,经理们肯定想自己当老板。晋国国君就是这样,早期为了方便,把兵权、财权都下放给卿大夫,还没个制约的规矩,结果人家势力越来越大,最后根本没人把国君放眼里。
这事儿给咱现代人提了个大醒:不管是管公司、带团队,还是处理家庭事儿,权力这东西必须得有规矩框着。你看现在好多大公司,为啥要搞 “内控体系”?就是怕某个部门权力太大,想干啥就干啥。就像前几年有个连锁餐饮品牌,因为给了区域经理太大权力,结果经理偷偷搞小动作,把公司的钱往自己兜里塞,最后整个区域的门店都垮了,这跟晋国卿大夫夺权多像啊!
那咋避免权力失控呢?至少得记住这几点:首先权力不能太集中,一个人手里权力太大,很容易出问题,最好是让不同岗位互相监督,就像晋国要是早点让卿大夫之间互相牵制,也不至于被一家独大。其次规矩得立明白,啥能做啥不能做,越具体越好,就像公司的规章制度,不能模棱两可,不然人家就有空子钻。最后得定期盯着权力运行,别等出了大问题才着急,就像晋国国君要是早点发现智伯瑶太嚣张,早点敲打敲打,也不会落得国家被分的下场。
所以说啊,《资治通鉴》写三家分晋,不是让咱看个热闹,是告诉咱:权力这东西就像匹野马,你不给他套上缰绳,早晚会把车拉翻。不管是多大的组织,要是权力没管好,制度没底线,散架是迟早的事儿。这道理,几千年前适用,现在照样管用!
发布于:安徽省天成配资-平台杠杆炒股-股票配资开户-配资中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股市怎么申请杠杆很多人把爱情想得太复杂
- 下一篇:没有了